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張雨生故事館-(巧玲)

張雨生故事館於2009年5月23日開館。




張雨生故事館為16、18、20、22等數棟住宅所合併整建而成,其中22號的住宅,才是雨生在澎湖原本的故居。


整體故事館展示主題包括:「童年張雨生」、「永遠的堡壘」、「當雨生遇上音樂」、「專輯展示及試聽區」及「吻我吧娜娜」等區,展示雨生生前的照片、家書、寫作手稿、獎盃、事蹟、影片等內容。




以「我的未來不是夢」成名,後又因車禍英年早逝的歌手張雨生,給歌迷留下許多遺憾。張雨生九歲以前生長在澎湖馬公市有百年歷史的眷區中,卻又少為人知。現在在這個以篤行十村為基礎眷村園區中,設立了張雨生故事館,懷念這位天才歌手,同時,也了解一下過去澎湖眷村活動的歷史。



觀音亭(盈盈)

  • 觀音亭休閒園區位於馬公市區西濱,情侶黃昏時並肩於此觀賞西嶼落日,入夜後孩提於廣場內溜冰盪鞦韆,清晨阿公阿嬤早起打打槌球或練練太極拳,夏季花火節時遊客湧入園區內欣賞高空絢爛花火,每年七月的泳渡澎湖灣活動,上千泳客從觀音亭海域划向西嶼,萬種風情的觀音亭,儼然馬公地區休憩、娛樂與散心的重要區域,這裡也是馬公市區內視野最接近海的地方,幾乎每個年齡層的澎湖人都會在觀音亭留下無法抹滅的生活記憶,也無怪乎不少遊子回鄉時都會到觀音亭海堤散佈回憶當年。
     
  • 觀音亭休閒園區建於1949年,在這之前,觀音亭為澎湖四大古廟觀音廟所在地,因此宿以宗教聖地為主,1949年先後興建海豚亭與休閒海堤後,加上觀音亭海域內原本的潔白沙灘,觀音亭轉型為休閒遊憩功能。近年來更大興土木興建溜冰場、兒童遊樂區、風帆訓練中心,以及著名的西瀛虹橋,更多的人工遊憩設施增添了觀音亭現代感的休憩功能,只可惜因海堤工程導致園區海域內白沙子悉數流失。

(巧妤攝影)
(巧妤攝影)
        觀音亭始建於清康熙35年(1696年),主祀觀音菩薩。早期寺廟規模很大,後於中法戰爭中遭破壞。民國20年鄉民集資重建,46年又重新修葺,列為三級古跡,今之寺貌造型簡樸而渾厚,肅穆清幽,雖不若往昔繁華富麗,但仍是澎湖的佛教聖地。正殿庭內有二座泉井,人稱【澎湖第一泉】。
      廟前立有兩隻淡綠色的大獅,為糯米漿、石灰、黑糖水調和雕塑而成,歷百年不壞,台澎僅此一對。



(巧妤攝影)
(巧妤攝影)
觀音亭的地標---彩虹橋(夜晚有7色彩虹喔!)


(巧妤攝影)
海豚亭正是洄游在澎湖海濱的海豚表徵


(巧妤攝影)

(巧妤攝影)




參考資料來源:

2010年10月18日 星期一

潘安邦故居(巧妤)





  • 篤行十村造就了兩位歌壇名人,一位是已故歌手張雨生,另一位則是民歌時期唱紅外婆澎湖灣的歌手潘安邦,澎湖縣政府斥資百萬元整修歌手潘安邦小時候的故居,更與澎湖當地藝術不結盟團體合作將之規劃為藝術創作展覽區,展示創作藝品與,滂安幫的故居如今藝術與日式眷舍風貌相映,頗具特色。

  • 外婆的澎湖灣其實歌詞中所寫的澎湖灣位在金龍頭海岸,是禁止進入的海軍飛彈快艇基地,潘安邦外婆位在馬公市中央里的老屋也被拆除,縣府於是將潘安邦位在篤行十村的故居重新整理成庭園景觀,並設置潘安邦外婆塑像,設計成潘安邦與外婆嬉戲的意象,走近時還可會播放外婆的澎湖灣歌曲。

  • 目前有老謝等藝術工作者在此從事藝術創作,板友可和館內人員打招呼後入館參觀各項藝術創作的作品,戶外小廣場也有老相片跟一些有趣典雅的小藝術品,旁邊草地上栽植了幾株天人菊花朵,庭院外望向海邊的感覺也不賴呢!


  • 資料來源:http://www.phsea.com.tw/travel/index.php/%E6%BD%98%E5%AE%89%E9%82%A6%E7%9A%84%E6%95%85%E5%B1%85

    2010年10月7日 星期四

    中屯風力發電廠(盈盈)




    
    風力強烈而穩定的地區較有開發風力發電的效用,台灣沿海、山區及離島富有潛力,都值得開發利用。台灣澎湖風力發電歷史起源甚早,十餘年前就在澎湖的七美鄉設置二百五十千瓦的風力發電機組,惟當時設計用途為實驗性質,並藉此栽培風力發電人才,直到才決定在澎湖中屯,設置風力發電機組,該機組為四部六百千瓦風力發電機組成,此風力發電機組高塔型、垂直風葉片、水平發電機組,在二級風速時即可發電,十二級風時可滿載發電 .中屯風力發電機組不但開啟綠色能源的大門,將來在縣府闢建週邊道路及進行綠美化工程後,該處一定會成為新興的遊憩據點,兼具發電與遊憩的雙重功能。

      目前四部機組佔澎湖總發電量的七%,澎湖規劃興建的尖山電廠發電量可達十二萬千瓦,但每度電力的成本為五元餘,風力發電每度成本約三元餘,似乎較為節省,惟澎湖夏季的風力顯有不足,供電高峰又集中在夏季,在過去曾經對小型風力發電作過應用研究,但是並未受到重視,以致推動情形並不理想。近年來,能源會已開始推廣風力發電,目前規劃在五年內,預計至少裝置十八MW,今年首先由台朔重工在麥寮將裝置四座六四○kW的風力發電廠,另外在澎湖將裝置四台六○○kW的風力發電廠。依台灣發展潛能,未來裝置空間還很大。由於丹麥能源政策大力推動風能發電,同時扶植能源產業的發展,使得丹麥從過去能源進口國成為能源出口國,我國在風力推動工作上,應可效法丹麥的做法,一方面可降低對核能的依賴,另一方面可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以我國的產業技術,未來應會有相當成果 。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FrxdL1uGAxa.vzktktRI/article?mid=115

    通樑跨海大橋(盈盈)


     
    這個角度的跨海大橋是從通梁漁港拍攝的,一般網站上頭很少看到
    從橋下拍的大橋
     景點:澎湖跨海大橋

    介紹:
    • 跨接白沙島和西嶼島的跨海大橋無疑地是80年代澎湖的象徵,也曾經被譽為東亞第一跨海大橋,不過現在已經不是第一了,日本海上機場的連外跨海大橋已經擠下澎湖跨海大橋成為東亞第一。沒關係!澎湖來蓋座澎湖到台中的跨海大橋,這樣霸王槍又可以奪回兵器府上排行第一的位置!啊!站長在說什麼!
    • 跨海大橋舊橋在1970年落成,全長5541公尺之說是灌水的,實際橫跨海面的部分大概2600公尺左右,舊橋因不堪澎湖很威的鹹水煙肆虐,不得不在1996年重新啟用新橋。現在大家看到新橋旁邊尚且有一些橋墩就是舊橋的遺跡,當年舊橋拆除後有不少海鳥前來橋墩上頭築巢,縣府索性就不拆除舊橋橋墩,成為另一項特色。跨海大橋四字為蔣介石老總統提字,新橋的「民之所欲常在我心」則是李登輝前總統題字,站長只能在山水沙灘的沙子上頭題字,嗯!不過站友不要回站長說:我們都在玄武岩保護島上的萬年石柱題字!那就orz了!
    • 遊客北環進入西嶼段前都會在橋頭拱門下拍照留念,甚至有當路霸擋住橋頭,其實這是滿危險的。
    景點設施:
    • 拱型橋門
    • 橋頭附設有停車場與公共廁所
    • 望海亭的小公園,就在通梁遊客服務中心旁


  • 建議玩法:
    • 要在跨海大橋取景最佳的位置是橋頭正對面的遊客服務中心大門前,步上石階後坐在小石牆上頭拍往跨海大橋,這個角度是站長研究過最佳的構圖位置,比擋在橋頭跟遊覽車拼命的取景點好。
    • 跨海大橋下面的吼門海域是優良的釣場,所以橋面上兩徹常會看到不少釣客聚集垂釣。
    • 澎湖八景之一的西嶼夕陽美景,除了在西嶼燈塔觀賞以外,在跨海大橋白沙這頭望向小門方向,西嶼島影襯托著金色落日,別有一番風味。
    • 縣府前幾年在跨海大橋上頭裝置了夜間照明設施,使得跨海大橋在夜晚時儼然化身為海上火龍,是火龍不是火龍果。但是這條龍只有單調的黃色照明燈,不夠細緻,並不特別引人入勝
    • 橋面上常有警察臨檢,騎車請戴好安全帽,才不會追風不成被警察追。







  • 食的資訊:易家仙人掌冰榕園小吃部














  • 搭配路線:





  • 澎湖人的老記憶:
    • 澎湖有句俗諺叫做「一吼門、二西流」,指的就是跨海大橋海域的凶險。所謂的吼門海域就是指跨海大橋橋下的海域,不要看浪平波靜,其實橋下面都是暗礁跟暗流漩渦,一般漁船途經於此都要很有經驗地駕駛才能安全渡過,人掉下橋面恐怕就不測。西流則是指西嶼燈塔西南邊的海域。
    • 跨海大橋在冬季正面迎戰東北季風,颳著十級陣風時騎車經過跨海大橋小心暈車!不少遊客冬季騎車挑戰跨海大橋的風力都狼狽而退。
    • 不似現在新的跨海大橋係全程採二線道設計,舊跨海大橋有好幾段是只能單線通行,非常狹窄。如果遇到對面來車怎麼辦?總不能把來車撞落海吧!我開玩笑的。當時單線路段的橋面上有設計類似紅綠燈功能,可以讓雙向的車子通行無虞,只是常常要等很久就是了。
    • 在新的跨海大橋還沒完工前,其實舊大橋已有部份橋面老舊幾乎倒塌,當時只能用鋼鐵片搭成便橋勉強支撐頹圮橋面兩端,以便行車,加上舊大橋兩邊欄杆非常低矮,平時左右兩旁已經能直接看見吼門海域的急流,當行駛到鐵片路段時,你能清清楚楚的感覺到像是「懸在半空中不知何時會掉下去」的那種恐懼感,太恐怖了!依稀記得某年全家大小在入夜後,經過跨海大橋欲前往西嶼清心飲食店吃大餐,車子開上舊大橋,幾段橋面非常清晰聽見「鏗鏘」的清脆鐵片聲,尤其當時是在夜裡行駛,很怕老爸開車開到海裡!
    資料來源:http://www.phsea.com.tw/travel/index.php/%E6%BE%8E%E6%B9%96%E8%B7%A8%E6%B5%B7%E5%A4%A7%E6%A9%8B

    姑婆嶼(盈盈)


    姑婆嶼,為北澎湖最大無人島(以大倉嶼為中心分南北),若以全澎湖來看是次大的無人島,較南海的西吉嶼小(但西吉嶼曾為有人島,且設村-西吉村,但目前已廢/遷村,故西吉嶼為全澎湖最大之無人島),姑婆嶼在90島的影像岸線面積0.2226平方公里**,海岸線長度4.098公里**;在64島滿潮面積為0.2082平方公里*P.117。

    姑婆嶼雖然是無人島,但是建有小木屋及碼頭,所以船靠岸不是問題,也因為如此,可以在姑婆嶼上玩比較久。
    姑婆嶼不是在指姑姑、婆婆的小島,而是有許多令人心酸的傳說,相傳早期有少男少女相戀,雖然有海誓山盟,但戀情沒有獲得父母認同,強行拆散,少女躲避至無人島上,堅守其愛情,孤獨地留在島上,青春隨著時光而逝,村民感念其痴心,將無人島稱為「姑婆」嶼(女性年老未嫁稱為姑婆,所以不是姑姑和婆婆)。

    姑婆嶼島向為南北向,長約一公里,寬約0.3公里,主要由四個陸塊(有人稱北山、中山、赤山、南山)和三處地峽所組成之方山台地,北岸有大片海蝕平台,東岸有白沙海灣,島上約略在最高處建有英輪遇難紀念碑* P. 160 (最高點依資料不同分別為:13M**, 17M*)。
    英輪紀念碑是在紀念1892年的Bokhara船難,1892年Bokhara輪因為颱風在Sand island發生船難,死亡人數約為一百多人而生還者約廿~卅人。

    姑婆嶼北側潮間帶標幟重修
    漁業權人 白沙鄉大赤崁村紫菜生產合作社
    漁業種類  漁 獲 對 象    漁 期
    採集及養殖 天然及養殖紫菜  九月至翌年四月
    核准號收台專漁字第貳拾捌號
    地址 大赤崁龍德宮 澎湖縣白沙鄉大赤崁村一一九號
    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十一月 置

    另在中山及北山間還有一座 漁權標幟(姑婆嶼紫菜專用漁業權區係屬白沙赤崁村),上寫著:澎湖縣白沙鄉赤崁村紫菜生產合作社
    姑婆嶼紫菜專用漁業權區
    漁獲期間:每年十月一日至翌年三月三十日
    非入漁權人請勿進入以免被罰

    姑婆嶼退潮時會露出的廣大海蝕平台,整個島海岸曲折,除白色沙灘外還有弧狀的岩脈海岸(也就是著名紫菜盛產地)。 在紫菜礁岩脈附近看淺水區可以看到許多的魚群。


    2010年10月5日 星期二

    澎湖五孔頂-(巧玲)

    高中導覽與解說課程與老師於五孔頂留影



     五孔頂的位置


    這個高地的右上方,有一個建築物,那就是    
    「赤馬五孔頂」,只要延著照片上的路走上
    去,大約5~8分鐘就可以走到了。 




    赤馬五孔頂砲台

    五孔頂砲台(緝馬灣砲台)位於西嶼鄉赤馬村東方,也就是赤馬村民俗稱「五孔頂」的山頭上,也就是緝馬灣東港西面的高地上。
    於清光緒十四年(公元一八八八年)間,由駐澎湖第九十任水師總兵吳宏洛(安徽合肥人,光緒十三年十一月就任,在任十八年六個月後卸事)建設澎湖城後,在西嶼建造五座砲台之一,興建於清代光緒十四年、西元一八八八年,緝馬灣砲臺就是其中之一。
      
    自從此地自建造砲台之後,其砲台有五個窗戶,居民即簡稱為「五孔頂」。

     五孔頂的壕溝

    看到這個壕溝,就表示找到了,其外觀既似砲城、又如防空洞的遺跡,也有壕溝,周圍約三千公尺。駐兵營房(地下洞)順山勢構成彎曲狀,約為五十公尺。


    五孔頂的的碉堡


    城牆到現在仍很堅固,只是荒廢了,砲座尚留軌跡,向西北面留下五個孔四角形窗,用以遠眺內港、外海敵情。頭尾進出口各有壕溝作階梯狀以利進出,可以當作一個探險的據點。


    陽明山國家公園(巧妤)

    設立沿革

      陽明山地區早自日據時期即為「大屯國立公園」預定地;當時範圍包括七星山、大屯山區及觀音山等地,此計畫惜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而作罷。民國52年,交通部觀光事業小組曾委託台灣省公共工程局,將陽明山公園及鄰近七星山、大屯山、金山、野柳與富貴角等北部濱海地區,合併規劃為「陽明國家公園」,面積約28,400公頃,惟因當時尚無國家公園法而擱置。
      直至民國70年,經何應欽將軍之提議,並由有關單位研究推動,於74年正式公告實施陽明山國家公園計劃,並於同年916日及翌年313日先後成立國家公園管理處及警察隊,積極推展各項經營管理業務。

    地理位置景觀與範圍面積
      陽明山國家公園位處台北盆地北緣,東起磺嘴山、五指山東側,西至向天山、面天山西麓,北迄竹子山、土地公嶺,南迨紗帽山南麓,面積約11,455公頃。行政區包括台北市士林、北投部份山區,及台北縣淡水、三芝、石門、金山、萬里等鄉鎮之山區;海拔高度自200公尺至1,120公尺範圍不等。

    四季風情
      陽明山國家公園因受緯度及海拔之影響,氣候分屬亞熱帶氣候區與暖溫帶氣候區,且季風型氣候極為明顯。
      春季23月是陽明公園傳統的花季,並由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陽明公園管理所,配合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北投分局共同規劃花季活動及交通管制措施,時屆,色彩繽紛的各種杜鵑與滿山遍野的緋寒櫻,一掃隆冬的陰霾、單調,而將大地粧點得分外動人。夏季在西南季風的吹拂下,午後偶有雷陣雨,霧雨初晴時,山區常可見「虹橋跨立山谷」的景緻,使雨後的陽明山更加亮眼。
      當秋季來臨的10月份,白背芒形成一片隨風搖曳的花海;稍晚,楓紅點綴枝頭,樹葉片片金黃,交織成一幅盛名遠播的「大屯秋色」。冬季時因受東北季風影響,陽明山區經常寒風細雨,低溫高濕,雲霧瀰漫,別具一番景緻;若遇強烈寒流來襲,七星山、竹子山、大屯山一帶偶可見白雪紛飛,成為瑞雪覆蓋的銀白世界。

    植物生態
      本區維管束植物種類含部份栽培的馴化種多達1,359種。整體植物社會受火山地質及東北季風之影響深遠,冬半季的低溫、高濕特質,造成部份原本棲生於2,000公尺中海拔的植物,如台灣龍膽、昆欄樹在此有海拔分佈的「北降現象」。
      本區植物景觀大致可分為水生、草原及森林植被三大類:
    水生植被以火口沼澤地、貯水池為主要分佈區,而以水毛花、針藺、荸薺、燈心草等較為常見,「台灣水韭」更為台灣特有種,且僅生存於本區的七星山東坡。
    包籜矢竹及白背芒為本區草原景觀之主要植被,廣見於600公尺以上地區。
      森林植被則以樟科植物為優勢種,如紅楠、大葉楠等,其他如楊桐、昆欄樹、墨點櫻桃亦極為常見,人工造林樹種則以相思樹、柳杉、楓香、黑松、琉球松等數量較多。隨著季節的更迭,本區的植物亦會更換多變的外衣,值得您慢慢品味。

    動物生態
      陽明山國家公園多樣的地形及繁茂的植被,提供了各種動物絕佳的覓食、活動和棲息場所,進而孕育了豐富的動物群聚。
      根據調查,目前園區至少有哺乳動物30種,鳥類122種,兩棲類 21種、爬蟲類53種、魚類22種、蝶類168種,以及其他昆蟲和無脊椎動物數千種。
      本區的中型哺乳動物以赤腹松鼠、台灣野兔、鼬獾及台灣獼猴族群數量較多,白鼻心、穿山甲與麝香貓僅偶可見之,而台灣獼猴與台灣小葉鼻蝠更是台灣特有種。
      以鳥類來說,除低海拔常見的粉紅鸚嘴、繡眼畫眉、竹雞和五色鳥等優勢鳥種外;少見的台灣特有種-台灣藍鵲於區內不難見到。每年秋季的10月及春季的3月,因為候鳥過境的關係,是本區鳥種最豐富的月份,尤以白腹鶇最為易見;屬夏候鳥的家燕在每年的4月至9月,則常見於冷水坑、小油坑地區。
      在兩棲類中,以台北樹蛙、澤蛙、長腳赤蛙、盤古蟾蜍等族群量較大。爬蟲類中,則以黃口攀蜥、印度蜓蜥、麗紋石龍子、赤尾青竹絲、花浪蛇、紅斑蛇及青蛇等較為常見。

      陽明山地區每屆春、夏季之5月至8月,常見炫麗斑斕的蝶群出現在不同類型的環境,尤其各山頂草原區之青斑蝶類,更常成百上千地隨著氣流日日重覆上演著群蝶飛舞的壯觀景象;除了斑蝶類外,引人注目的鳳蝶在本區內亦有多量分佈,而以大鳳蝶、大紅紋鳳蝶、烏鴉鳳蝶和黑鳳蝶較為易見。夏日的蟬、秋夜的螽斯和其他數以千計的昆蟲,更豐富了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生物多樣性。

    歷史與人文
      陽明山原名「草山」,其時泛指大屯山、七星山、紗帽山所圍繞的山谷地區。清光緒20年,「草山莊」隸屬淡水廳芝蘭堡,日據時期屬台北縣、台北市。台灣光復後,於民國38年成立「草山管理局」,民國39年,因應地方人士建議,為紀念明代哲學大家王陽明,改名「陽明山管理局」。民國57年台北市升格為院轄市時,本區部份劃入台北市北投區,「陽明山」一名仍沿用至今。
      早期硫磺是製造火藥的主要原料,因此,硫磺礦產甚豐的陽明山區發展史乃併隨硫磺的開採而展開。據記載,明時,商人即以瑪瑙、手鐲等物品和本區原住民換取硫磺。清康熙年間,探險家郁永河曾渡海來台採訪硫磺產地,足跡達北投行義路、陽投公路紗帽橋間之大磺嘴硫氣孔區;康熙以至同治,因恐民間私製火藥,曾下令嚴禁私採,甚至定期燒山,對私採者課以重刑,直至光緒年間,劉銘傳上奏,硫磺開採改為官辦,才再度開禁。
      採硫開禁後,七星山一帶成為主要產硫中心,漢人亦因此逐漸北移,進而開發大屯山山腳及其周圍。除此,客家人、福建泉、漳二州人民先後進入本區,闢茶園、種蔬果,農業活動因此興盛。
      日據時代,日人在此廣植黑松、相思樹、楓香等,並開闢溫泉,興建公共溫泉浴室,為本區初現觀光資源利用之始。
      今日,陽明山區的傳統農業活動已趨沒落,代之而起的是極具產業觀光功能的花卉栽培等精緻農業。

    地質地形景觀
      以大屯火山群為主體的陽明山國家公園,地質構造多屬安山岩,外型特殊的錐狀或鐘狀火山體、爆裂口、火山口和火口湖,構成本區獨特的地質地形景觀。
      本區噴氣孔與溫泉主要分佈於北投至金山間之「金山斷層」週邊。它們的形成,在於地表水下滲地底,被地下熱源加熱後,再由地殼裂隙冒出地面,形成火山活動的特殊景觀。區內的大油坑、小油坑、馬槽、大磺嘴等地,都可見到強烈的噴氣孔活動;而分佈於園區內的多處溫泉區,更早已遠近馳名。
      除上述火山及地熱活動等景觀外,園區內特殊的礦床、岩層、壯觀的瀑布,及呈放射狀向四方奔瀉的溪流,亦成為陽明山國家公園重要的景觀資源。

    火山活動
    大屯火山群彙的地質資源,除了有13處溫泉、四散分布的大大小小噴氣孔,以及噴氣孔周邊黃色的硫磺結晶,與氣勢磅磁、霧氣蒸騰的地熱之外;火口湖與斷層,亦是火山區內最典型的景觀特徵。
      若以火山的外形來看,按形狀的不同,有所謂的錐狀火山和鐘狀火山之分;錐狀火山是由火山爆發所噴出的熔岩流和火山碎屑交互堆壘於火山口四周而形成的,其中以七星山最具代表性;七星山海拔1,120公尺,為陽明山國家公園最高的一座山,在園區內眾多火山中,它的噴發時間最遲,但所呈現的火山錐外型也最完整。
      通常,在大型火山形成時,常有熔岩自山腰流出,並在附近形成另一座小火山,這種現象我們稱為寄生火山。而火山熔岩中,因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矽成份,黏度大而流動性小,因而常形成高度不高,且似覆鐘狀的圓形小丘,故又稱鐘狀火山,曾如面天山即是大屯山的寄生火山,紗帽山則是七星山的寄生火山。本區的種種火山活動在30萬年前的紗帽山形成後即趨於停止,留下的是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各種後火山活動遺跡。
      一般說來,火山活動中岩漿噴出之處,我們稱為火山口,其特徵大多是內壁陡峭的窪地,面天山、磺嘴山和小觀音山上的火山口即為其例;而所謂的爆裂口又不同於火山口,係指在高溫的火山氣體噴出地表時所形成的凹口,早期冷水坑附近的地形正是完整爆裂口的呈現;至於噴氣孔活動最強烈的大油坑、小油坑、馬槽、庚子坪等地則因火山熱液、噴氣的腐蝕,使得岩層鬆散,遇到地震或大雨則發生崩落,是典型的崩塌地形。
      凹陷的火山口常因盛積雨水成為湖泊,我們稱之為「火口湖」,向天池即是一例。又原本山谷中的溪流被火山噴出的熔岩堵塞,積水而成的湖就叫做「堰塞湖」,位於七星山與大屯山之間的竹子湖即是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唯當地在湖水乾涸後,今日已開墾為蔬菜、花卉之栽培區。
      本區的溪流均以放射狀向四方流瀉,溪流流程短、坡度陡、水流急,致使峽谷與瀑布特別多,區內較著名的瀑布有大屯瀑布、楓林瀑布、絹絲瀑布與聖人瀑布;主要的溪流有源於七星山北麓的北磺溪、源自七星山南麓的南磺溪、還有南向的雙溪及東流的瑪鍊溪等,溪水量受季節性降雨量的影響有十分明顯的差別。
      溫泉的形成有三個要素:首先,地下必須有熱水存在,其次,必須有靜水壓力使熱水上湧,第三,岩石中必須有深長的裂隙做為熱水通達地面的管道。
      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內,溫泉和噴氣孔的分布則與金山斷層的走向有著密切的關係,由於地殼內部力量加之於岩層上,使得岩層在破裂後,沿著破裂面向兩側滑動,當地表水滲入地底深處經熱源加熱後,大部份熱液貯存在滲透性良好的岩層中,小部份則順著斷層的縫隙冒出地面,此即溫泉的由來;如果熱水的溫度超過沸點,在地下就已汽化成水蒸氣再噴出地面,便形成噴氣孔,以上均是所謂的後火山活動現象。
      沿著北投到金山之間有一條長的18公里,寬約3公里,散布著硫磺噴氣孔的狹長地帶,此帶為本區重要的溫泉地熱分布區,其中以大磺嘴、小油坑、馬槽、大油坑、死磺子坪和姨子坪等地之噴氣孔活動最為劇烈,而陽明山區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溫泉資源也正位於此一帶狀地區。
      本區各溫泉依所含化學成份的不同,大致可分為三類:
      1.酸性硫酸鹽溫泉又稱為白磺;大磺嘴、竹子湖、死磺子坪、庚子坪的溫泉都屬於這一種。
      2.酸性硫酸鹽氯化物溫泉又稱為青磺;以馬槽、大油玩的溫泉為代表。
      3.中性碳酸氫鹽溫泉又稱鐵磺水;其溫度較低,多以地下水間接加熱而成,如鼎筆橋、冷水坑的溫泉。
      能在天然的景緻裡浸泡在霧氣蒸騰、滑溜舒暢的溫泉中真是無比的享受,無怪乎總有不少人不辭路遠,每天必定來此報到,溫泉的魅力由此可見。

    花鐘廣場



    擎天崗



    七星公園


    竹仔湖



    資料來源:http://www.ymsnp.gov.tw/web/home.aspx?i=1

    澎湖通樑古榕-(巧玲)

    高中導覽與解說課程與同學於通樑古榕留影



    通樑古榕簡介

    通梁位於白沙島最西端,以跨海大橋與西嶼(漁翁島)橫礁村相銜接,網友在往跨海大橋的方向就會看到了,在村內保安宮前有顆樹齡高達300年的古榕奇景,而遠近馳名。

     

    通樑古榕的由來

    通樑古榕的由來有兩種說法,其一為清朝康熙年間有商船航經澎湖,通樑吼門水道遇難沈沒,只剩下小榕樹拋流至海岸,被當地區民撿起而種植在保安宮前;另一說為300多年前由一艘貿易船運來的盆景栽種而成,並無歷經海難的過程,而這些榕樹歷300多年的成長為相當壯觀的榕樹群,成為澎湖著名的旅遊觀光景點。



    通樑98條氣根
    
    通梁古榕座落在保安宮的廣場上,其樹種為白榕,本身就氣根茂密盤根錯節,所以共有98條氣根因接觸到地面,而變成了支柱根,使榕樹向四方擴展支條枝繁葉茂,加大樹冠,而形成天然的遮陽棚,綠陰覆蓋660平方公尺。



    保安宮介紹

    穿過通樑古榕後便是保安宮本殿,保安宮緣起於當地先民由大陸奉祀而來,在通樑村定居後,該宮神明對於當地的地理、風水、疾病等問題都能有指示和顯靈,因此成為居民的信仰中心;保安宮在赤樊桃殿有遶境活動時,會有交誼之儀式進行。


    淡水 (巧妤)

    淡水是個充滿歷史的小鎮。位處台北盆地淡水河系出口,扼守北台灣大門,西元 1858 年開港通商,是台灣北部最早開發的港口,境內除淡水河口狹小平原外,泰半為大屯山陵所被覆。
    淡水鎮舊名「滬尾」,而「淡水」則是一個總稱,泛指淡水河流域一帶。而隨著港口的日漸發展,「淡水」的名稱也逐漸取代了「滬尾」。商旅船舶的熱絡景象雖已不再,但走在淡水街道上,一座座洋式、閩式、日式的舊建築,彷彿都在訴說著小鎮的悠悠往事。
    拜訪淡水,徒步悠遊是不錯的賞玩方,中正路、真理街、重建街、三民街、清水街一帶,最能展現老街古風及各時期建築特色。遊客可搭乘往返淡水、八里及淡水、大稻埕間的渡輪,淡水河風情,盡收眼底。

    阿給 
    初次到淡水的遊客吃阿給多在渡船頭吃,卻不知最老的店,也是真正好吃的阿給,需要到真理街吃,但需注意的是,這家老店只開到中午過後就打佯了。

    紅毛城

    有三百多年歷史的紅毛城可說是淡水最耀眼的古蹟建築。 1629 年西班牙人侵略淡水,為鞏固其在北台灣的殖民事業,遂在此建「聖多明哥城」為基地; 1642 年,荷蘭人驅了西人,在舊址重建該城,當時稱荷蘭人為「紅毛」,因此「紅毛城」之名也沿用至今。 1867 年為英國所租借,乃大肆整修,並在東側建「英國領事館」,做為官邸。領事館的紅色拱廊、綠瓶欄杆,與紅毛城相互輝映,增色不少。紅毛城一直到 1980 年,才由我國收回接管,並評定為一級古蹟。由此俯視淡水河,形勢險要,「戌台夕照」素為淡水八景之一,集古蹟與勝景於一處。
    紅毛城位於中正路二十八巷一號,是明崇禎二年 ( 西元 1629 ) 創建的喔!歷史已經很悠久囉!城中的領事官邸,兩層式洋樓,是典型英國殖民地建築式樣。領事官邸正面,工匠在磚雕部份的手藝與綠瓶欄杆的色彩形成對比,使得她其實比紅毛城主樓搶眼!城內古色古香,優美寧靜。這裡面寫著古蹟的歷史,也使我們可瞭解台灣早期的對外關係喔 !

    酸梅湯


    淡水的酸梅湯有阿媽的酸梅湯和洪媽的酸梅湯,兩家的口味略有不同,至於那一家比較好 ? …憑個人口味吧 ?!

    淡水老街


     一般所說的淡水老街,泛指中正路一帶(從渡船碼頭附近到與中山路交會口路段),含其周圍鄰接之三民街、重建街等。老街上零星可見一些局部保留舊建築趣旳屋舍,加上古董藝品店林立,更顯其古樸風味。沿街可欣賞精雕細琢的石藝、木雕作品,店家細心收藏多年的古董文物,飄逸優雅的詩詞字畫,以及各色裝飾藝品。

    阿婆鐵蛋 / 魚酥


      位於老街的許義魚酥是最古老、最有名的店。

    牛津學堂


    淡水工商管理學院內的牛津學堂,是教會培訓傳教、醫療、教育等人員的基地,由馬偕博士親自設計、監工, 1882 年完成,取名「理學堂大書院」。 1914 年馬偕學子偕叡廉又開設「淡江中學校」,即今淡江中學之前身。牛津學堂可說是淡水工商管理學院、淡江中學等校的搖籃。
    馬偕牧師 1872 年來到淡水,從此和這塊土地結下不解之緣。馬偕生於 1844 年,加拿大安大略省一個蘇格蘭移民家庭, 1871 年接獲加拿大海外宣教會的派令,來到高雄,他便在此觀摩並學習簡單的台灣話,來到淡水後,馬偕孤獨的展開佈道工作,憑著堅定的信仰,慈悲的胸懷及不屈不撓的毅力,逐漸獲得當地居民的認同,於 1973 年成立台灣北部第一所教會(淡水禮拜堂),全台第一間醫院馬偕醫館、第一家女子學校淡水女學校,都是他所創建, 1878 年馬偕與本地人張聰明女士成婚,台灣儼然已是他心目中認同摯愛的另一個故鄉。
    馬偕醫館 1879 年馬偕傅士為加強醫療工作所建,融合中西建築特色,有閩南式的屋頂、西洋式的拱形門窗,目前已成為淡水教會馬偕史蹟館。
    馬偕墓園 此處原為駐淡水外僑的墳場, 1901 6 月馬偕博士長眠於此,為表明他是台灣人,乃築牆區隔。目前墓園已列入古蹟,馬偕的家人,及幾位嫡系學生也安葬於此,園內墓碑較高如燭台狀者,即為馬偕博士之墓。

    紅樓 

     位於老街的紅樓, " 聽說 " 是仿百年前曾在淡水盛極一時的紅樓改建,店內餐飲普通,但是建築物相當特別,頂樓可以俯瞰淡水河,景觀相當不錯。紅樓,佔地約四百多坪,建於 1895 年,原為一位李姓商人所擁有,它曾經很氣派的立足在淡水,也曾荒廢了十年之久,如今,紅樓重新整修,以百年前的舊觀和大家見面。

     協成餅店

     三協成餅舖是淡水老字號的傳統糕餅舖,以古法精製芝麻酥餅、番薯餅及黑糖鳳梨糕等,是使人回味不盡的鄉土味。
    漁人碼頭


    

     淡水的漁人碼頭,其實就是過去的第二漁港,廣大的腹地加上美麗的景觀,使得重建後的漁人碼頭一到假日就成為淡水的新景點,加上離台北近,又有捷運可以到達的雙重優勢,當然就成為藍色公路的起點嘍 ! 船上所有設備應有盡有,看來我們今天的藍色公路的行程可以玩得更盡興嘍!


    資料來源:

    

    2010年10月1日 星期五

    澎湖嵵裡沙灘-(巧玲)

    高中導覽與解說課程於嵵裡沙灘留影





    



  • 景點特色:
    • 對於老澎湖人來說,嵵裡沙灘總是會和學生時代的記憶掛勾,嵵裡沙灘在二十幾年前曾風光一時,是澎湖最著名的海水浴場,當時沙灘內的山坡腹地上設置有各類遊憩設施,成為每個學校舉辦郊遊或遠足時最愛選定的點。當時站長就讀石泉國小,遠足時如果選定嵵裡沙灘,就得走個兩小時的路才能汗流浹背地從學校走到沙灘,一到沙灘也就毫不客氣地往海裡跳。約莫十幾年前原本經營此處沙灘的民代業者退出經營,縣府沒有後續規劃管理,風吹日曬之下,時裡沙灘慢慢地有了頹廢的味道,各項原本的育樂設施一一鹽化倒塌,鄰近的山水沙灘跟隘門沙灘取代嵵裡沙灘成為遊客的新寵,整片嵵裡沙灘漸漸歸於寧靜,沙灘上少了戲水的遊客或當地居民,多出的則是更多的小舢舨,和漁村鹹鹹的空氣味道。嵵裡沙灘美麗中回歸寧靜。
    • 嵵裡沙灘若以沙灘的弧形海岸線來說,這個港灣其實是全台灣最美麗的海水浴場。
    • 目前嵵裡沙灘有一座嵵裡沙灘貝殼灣遊憩館可供遊客休息、盥洗使用










  • 交通:走204縣道經201縣道約20分鐘可抵達










  • 景點設施:
    • 蒔裡水仙宮廟前有座觀海涼亭
    • 沙灘內的遊憩設施多已經毀壞,基於安全請勿使用
    • 社區大廟裡頭有公共廁所可以使用










  • 適合前往時間:
    • 全日或黃昏戲水
    • 嵵裡沙灘目前有人從事牽罟帶領的活動,可以打聽何時有人在牽罟,過去免費拉一網。










  • 適合遊客:
    • 觀賞海岸風光
    • 喜歡沙灘踩水的遊客










  • 建議玩法:
    • 此海域缺乏救生員,且海域開口朝外海,因此建議避免下水到太深的地方游泳。坐在沙灘上遠眺虎井跟桶盤,踩踩柔細的沙子,看著沙灘上停靠的魚舟,就是一種風情。
    • 嵵裡沙灘近年來有人從事牽罟帶領的工作,如果你的人數有到20人以上,可以組隊來參加牽罟網魚的活動。活動可以找嵵裡牽罟之家船老大林山中先生,電話:(06)9951007,活動費用一網約6000,可供30人一起牽罟體驗。
    • 沙灘西邊有一沙丘,是季風把沙子帶到靠崁處遇到山坡阻礙堆累而成,這片沙丘十分陡峭,加上全由沙子堆出,小朋友最喜歡在這裡衝上衝下練練腳力,只是往往跑個沒幾回就陣亡了。










  • 搭配路線:







    • 澎湖人的老記憶:
      • 嵵裡社區是一個傳統漁村,過去大部分人從事捕漁工作,所以村內許多人體形練就得十分魁梧,皮膚曬得黝黑,更有一手捕漁好功夫,以前每年端午節縣內舉辦划龍舟比賽的時候,嵵裡永遠都是奪冠的熱門隊伍,那時跟我們村子的龍舟對還有著瑜亮情結呢。
      • 嵵裡沙灘原本綿延一公里多,然而澎湖人就是改不了蓋廟的習慣,因此社區為了擴建寺廟,硬生生把面前廣場外擴到沙灘上,把沙灘截成兩段,加上後續肉粽(消波塊工程)的荼毒,完全阻斷了新的沙子堆積,於是嵵裡沙灘不管在規模或者質感上,開始付出慘痛的代價。
    資料來源:http://www.phsea.com.tw/travel/index.php/%E5%B5%B5%E8%A3%A1%E6%B2%99%E7%81%98